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 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 文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做到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综述、论著一般不超过6 000字(含图表和参考文献),继续医学教育、会议动态、学术争鸣、病例报道等一般不超过4 000字,医学简讯不超过1 000字。
1.2 本刊不接收纸质来稿,稿件请经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处理系统(http://www.cma.org.cn/ywzx/index.html)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http://www.medline.org.cn/)投送,注册为作者后选择目标期刊,阅读本稿约,下载并填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寄至编辑部。来稿需经作者单位主管学术机构审核,并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投稿时必须注明该文稿是否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邮寄地址:211135 南京市江宁区9号信箱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Email:foreignmed@vip.163.com。
1.3 作者对来稿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负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如有特殊情况,请向编辑部说明)。
1.4 本刊实行基于同行审稿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在投稿时作者须告知与该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即:是否有经济利益或其他关系造成的利益冲突)。审稿过程中保护作者稿件的私密权。对不拟刊用的稿件将告知退稿意见,对稿件处理有不同意见者,作者有权申请复议,并提出申诉的文字说明。
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正在本刊审阅的稿件,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务必事先与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如发现一稿两用,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内拒绝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稿件。因毕业、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原单位的作者应及时与编辑部联系并告知新的联系方式。
1.6编辑部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或国际首报文稿开辟“快速通道”。凡希望文稿进入“快速通道”的作者,请提供论文的创新性说明和查新报告,并支付“快速通道”审稿费200~400元。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刊出,如未能通过审查将按普通稿件处理。
1.7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刊登该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1.8 确认稿件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送当期杂志1册。
2 撰稿要求
2.1 题名:力求简明、醒目,反映文稿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2.2 作者署名:作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作者署名有争议或投稿后申请变更作者顺序者,需附全部作者签名的作者贡献说明。作者姓名写在题名下,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及通信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邮政编码、Email等注于题名页。集体署名的文稿须明确通信作者,通信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需注于论文题名页,协作组成员在文后、参考文献前一一列出。
2.3 摘要:综述和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论著的摘要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综述的指示性摘要应简明、确切地陈述文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论著的中文摘要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可稍详细(中英文内容应基本对应)。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所有字母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
2.4 关键词:根据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选用。综述和论著需标引3~8个关键词(中英文对应)。
2.5 研究设计:须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实施方法。如调查设计须说明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实验设计须说明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说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随机方法和盲法、受试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主要转归指标和次要转归指标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等4个基本原则作简要说明,尤其应交代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6 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涉及总体参数,须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给出95%可信区间。对定量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
2.7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应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原词。药物名称应使用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
2.8 图表:每幅图、表单独成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题目。要合理安排表的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照片和图的清晰度和对比度较好。每幅图均应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
2.9 计量单位:采用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无法转换为法定计量单位的,可按原文列出。
2.10 数字: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11 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英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篇文章内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2.12 志谢:置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对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并应征得被致谢者本人同意。
2.13 参考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为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论著的参考文献不作特别限制。所引用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以期刊为主,可适当引用书籍章节。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前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影响因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发文量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总被引频次
-
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调控的进展
文章从Notch基因、bHLH基因和同源盒基因等方面介绍了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调控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高唱;王景周;吴伟康 刊期: 2003- 02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和防治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严重并发症之一.CVS的发病机制目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SAH所致CVS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CVS防治方面的研究也已有长足进展.......
作者:刘安民;毕桂南 刊期: 2012- 01
-
微小RNA在神经发生中的调控作用
神经发生是指神经干细胞自我增殖和分化成为新的神经元,并整合入神经网络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胚胎时期神经发牛和成体时期的神经发生.研究表明,微小RNA在神经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就近年来微小RNA在胚胎和成体神经发生调控中的分子机制以及脑缺血后神经发生过程中微小RNA的可能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潘长福;汪泱;邓志锋 刊期: 2010- 06
-
FDA批准Amplatzer PFO封堵器用于预防卵圆孔未闭患者的复发性卒中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AmplatzerPFO封堵器用于降低推测由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所致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
作者:李宏建 刊期: 2016- 12
-
前列环素合酶基因 rs5602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前列环素合酶(prostaglandinI2synthase,PGIS)基因rs560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汉族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检测rs......
作者:刘盈盈;易兴阳;王淳;林静 刊期: 2016- 03
-
脑血管平滑肌钾通道与脑血管痉挛
在脑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存在多种钾通道,一般分为4类:电压门控钾通道、钙离子激活钾通道、内向整流钾通道和ATP敏感钾通道.它们可调节脑血管张力,从而影响脑血流量以适应不同的生理病理学情况.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钾通道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应用钾通道开放剂可松弛脑血管平滑肌,缓解脑血管痉挛.......
作者:郑秉杰;赵世光 刊期: 2009- 08
-
卒中诱导外周免疫抑制的机制
生理状态下,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迷走胆碱能通路)维持机体内稳态.卒中后,机体内稳态失衡导致外周免疫抑制,称为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综合征,其机制仍在研究之中.文章从上述3条通路出发,对卒中诱导外周免疫抑制的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作者:秦敬翠;张志珺 刊期: 2008- 08
-
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预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新发脑微出血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StrokeProgramEarlyCTScoreon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ASPECTS)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新发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在入院48h内完成MRI检查并在发病10~14d时复......
作者:刘艳;丁云龙;刘文鹏;魏灿;张艳荣;刘丽;陆云峰;徐俊 刊期: 2015- 12
-
脑小血管病的生物学标记物
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vesseldisease,CSVD)是指脑小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0μ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和病理学表现的综合征,其影像学分型包括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等。CSVD的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之中,并且影像学表现不能完整体现其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尤其是早期病变,因此给CSVD的防治增加了困难。文章对CSV......
作者:谢克航;连新福 刊期: 2015- 09
-
血管内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前或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和成本比较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术式用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的效果和成本,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2年至2006年期间华山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夹闭或介入治疗的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治疗转归和花费等资料.结果共纳入302例患者,其中手术夹闭组150例[男性65例,年龄(48.11±9.94)岁],介入治疗组152例[男性75例,年龄(52.56±11.09)岁],......
作者:傅镁;顾宇翔;宋冬雷;冷冰;王启弘;应晓华 刊期: 2011- 04
动态资讯More >
- 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的高敏性
- 2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
- 3 2008年国际卒中大会概要
- 4 钙通道阻滞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 5 磁敏感加权成像毛刷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反应性的关系
- 6 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针对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南
- 7 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异常及其治疗
- 8 脑电图预测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恶性过程
- 9 神经生长因子家族与脑缺血
- 10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 11 2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 12 不行MRI检查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不可靠
- 13 脑循环储备力在脑部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
- 14 血液生物学标记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转归
- 15 MRI可预测与Alzheimer病和脑血管病相关的认知衰退速度
- 16 白细胞活化--脑血管缺血后与心血管死亡率的关系
- 17 卒中后尿失禁
- 18 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 19 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伴疑诊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 20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血管性认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