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11期文章
  • 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脑缺血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炎症调节和细胞凋亡.脑缺血时,p38MAPK被激活,其表达水平以及上游和下游蛋白磷酸化水平均发生改变.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介导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存亡.......

    作者:祝萍萍;徐恩 刊期: 2011- 11

  • 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在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eoxy-△12,14-prostaglandinJ2,15d-PGJ2)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天然配体之一,在脑缺血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文章对15d-PGJ2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文惠;刘喆 刊期: 2011- 11

  • 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

    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越来越引起重视.研究人员已从多个方面对这种重要现象的机制进行了探索,包括患者依从性、实验室检测方法、阿司匹林剂量、遗传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如提高患者依从性、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调整药物剂量、加用其他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抗血小板药等.文章对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时芳芳;任传成 刊期: 2011- 11

  • 提高经鼻给药效率的研究进展

    目前,经鼻给药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近年来,对于如何提高经鼻给药的效率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就一些影响经鼻给药靶向性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浓度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综述.......

    作者:吕秋石;姜永军;郭芮兵;刘新峰 刊期: 2011- 11

  •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及其导致的临床事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生AS的血管内膜和粥样斑块中可见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聚集现象.作为激活T淋巴细胞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DC具有决定T淋巴细胞活化、凋亡以及聚集等的重要功能.文章就DC与AS病变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鹏;刘亚杰;陈绍辉 刊期: 2011- 11

  • 微小RNA与卒中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由18~25个核苷酸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可通过完全或部分结合到靶基因mRNA互补序列并使之降解或阻止其翻译而发挥基因调控作用.miRNA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和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miRNA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和卒中后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miRNA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吴丽;姜永军;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1- 11

  • 氯吡格雷抵抗与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抗血小板药,已作为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用药.然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很大一部分患者存在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因多态性是氯吡格雷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ABCB1、CYP2C19、CYP3A4、CYP3A5、P2Y12和ITGB3等.......

    作者:孙文珊;李永坤;徐格林 刊期: 2011- 11

  •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不仅见于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Binswanger病、轻度认知障碍、糖尿病,而且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文章就LA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黄惠英;郭富强 刊期: 2011- 11

  • 乙酰肝素酶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发生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降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β-D-葡萄糖醛酸内切酶.研究证实,Hpa可促进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血管发生,但有关脑缺血后Hpa表达和作用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章重点介绍了Hpa与脑缺血后血管发生的关系.......

    作者:薛彦瑜;李继梅;孙金梅;张拥波 刊期: 2011- 11

  • 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抗凝治疗

    凝血系统的激活在缺血性卒中,尤其是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预防措施之一,抗凝治疗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同时,针对凝血途径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的抗凝药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作者:张娴娴;肖璐;刘刚;陈应柱 刊期: 2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