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第2期文章
  •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影像学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鉴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诊断及干预的重要性,利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早期诊断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对分子影像学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尹凤婷;张艳林;曹勇军;刘春风 刊期: 2014- 02

  • 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中的应用

    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是在常规超声检测技术基础上结合靶向超声对比剂的定位作用,以检测活体状态下靶区组织分子水平变化的一种新型技术.文章对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和易损斑块评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锦阳;徐玉珠;刘俊艳 刊期: 2014- 02

  • 分子影像学在血管性认知损害中的应用

    脑血管病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常见病因.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常独立发生,也可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共存.早期干预高血压等血管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VCI的进程.MRI仅能从结构上反映脑实质损害,不能早期识别脑组织功能异常或VCI的存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分子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在VC......

    作者:李世旭;管阳太 刊期: 2014- 02

  • 脑缺血后血管发生:调控机制和影像学评价

    血管发生是脑缺血后机体作出应答的重要病理生理学过程.血管发生在脑缺血后数小时即被启动,能促进神经元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的微血管密度与卒中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呈正相关.文章就脑缺血后血管发生的调控机制和影像学评价进行了综述.......

    作者:董大伟;张世军;井珍;黄立安 刊期: 2014- 02

  • 脑缺血半暗带的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在缺血性卒中神经影像学领域发展较快,许多研究已显示了其在缺血性卒中脑血流监测和脑组织代谢测定方面的价值.缺血半暗带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基础,以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为代表的成像方法因快速、可用性强,被广泛用于反映缺血半暗带,但仅能反映半暗带组织的血流情况;相比之下,分子影像学技术能在活体内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描述和测量,因而可从组织代谢角度更加准确地反......

    作者:万锦平;楼敏 刊期: 2014- 02

  • 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与缺血性卒中

    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branchatheromatousdisease,BAD)由Caplan于1989年提出,近年来在日本得到广泛研究.随着高分辨率MRI的应用,BAD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对BAD的概念、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和治疗以及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双青;周亮;尹恝;朱佳佳;钟正 刊期: 2014- 02

  •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血管性疾病,从早期的脂纹发展至晚期具有高度破裂倾向的不稳定斑块,每一步都有许多细胞和分子事件的参与.随着靶向探针技术的发展,分子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策略.近年来,已涌现出许多理想的靶向斑块各种成分的分子探针.文章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朱默;胡春洪;刘春风 刊期: 2014- 02

  •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磁共振成像:斑块特征和风险预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可治疗和可预防病因.起来越多的研究提示,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颈动脉斑块特征可能是更理想的同侧脑血管事件预测方法.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主要MRI特征包括大的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和钙化.文章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MRI特征及其在同侧脑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冀栓猛;张栩 刊期: 2014- 02

  • 糖尿病与认知损害:病理生理学机制

    许多研究显示,糖尿病与血管性认知损害(包括血管性痴呆)、轻度认知损害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血管性机制以及包括高血糖症、低血糖症和胰岛素抵抗在内的非血管性机制.......

    作者:吕晓静;周慧敏 刊期: 2014- 02

  • 后循环梗死:病变分布和CT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MRI所示的病变分布与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纳入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依据MRI检查结果将梗死灶部位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和远段梗死.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分析后循环梗死灶分布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部位之间的联系.结果共纳入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203例,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单侧肢体无力......

    作者:吉利;刘贤;宋玉强;王倩 刊期: 201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