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
糖耐量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糖耐量异常状态的大血管病变情况与糖尿病相似,它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就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做了综述.......
作者:赵蕾;钟池 刊期: 2008- 10
-
颅内动脉瘤的自然史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在2%~4%之间.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逐年增高.动脉瘤自然病程的研究对于神经外科医师评价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与未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在自然病程上有着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瘤的年破裂率在0.066%~2%之间.影响动脉痛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生长部位、是否为......
作者:朱爱华;赵继宗 刊期: 2008- 10
-
von Willebrand因子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较多.vonWillebrand因子(vWF)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特异标志物,文章就vWF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做了综述.......
作者:杨呈浩;詹书良 刊期: 2008- 10
-
胶原蛋白基因与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多因局部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引起.遗传、吸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血管炎等因素与其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颅内动脉瘤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发现了一些与颅内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提示颅内动脉瘤可能是一种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
作者:崔刚;翟宝进;焦德让 刊期: 2008- 10
-
普通人群脑出血危险因素的汇总分析
目的:探讨普通人群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检索相关研究.检索词为脑出血、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结果:共有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且有原始数据.因各研究包含的危险因素在计数和计量方面存在差异,无法合并所有数据.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高盐饮食、饮酒、糖尿病、舒张压增高......
作者:王红;李震中;方保锋;赵子春;曹翠芳 刊期: 2008- 10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僵硬系数,并与对照组(n=60)进行比较.结果:腩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埘照组(90%对28%,P......
作者:常立国;李效寅 刊期: 2008- 10
-
英国国家急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和初步处理临床指南
1引言1.1背景卒中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疾病,可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障碍、视野缺损或平衡障碍.......
作者:英国国家慢性病协作中心;简崇东;谢姚屹;陈仕检;毕桂南 刊期: 2008- 10
-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卒中预防抗凝还是抗血小板治疗?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是年轻人罹患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患者的卒中预防,究竟是采用抗凝治疗还是抗血小板治疗一直存在争论.文章就此进行了综合分析.......
作者:苏克江 刊期: 2008- 10
动态资讯
- 1 脑小血管病变
- 2 高血压患者卒中发病后的收缩压控制与病死率
- 3 蛋白激酶C与脑血管病
- 4 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无卒中或TIA病史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
- 5 缺血性卒中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信号通路
- 6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续前)
- 7 微小RNA与卒中
- 8 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不同抗血小板策略
- 9 天麻素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 10 神经电生理和经颅多普勒在脑死亡诊断中的应用
- 11 抑制AMPK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 12 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
- 13 血红素加氧酶-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 14 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预防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血管事件的比较
- 15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
- 16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预防中的作用
- 17 重视Alzheimer病与脑缺血的共病研究
- 18 糖耐量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 19 不同亚型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含量及其意义
- 20 气象因素对青岛市区居民脑出血发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