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
持续性钠电流与细胞缺血缺氧
持续性钠电流由可兴奋细胞膜上某些对河豚毒素敏感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持续开放产生,随着膜片钳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其了解逐渐深入.近年来发现,持续性钠电流与细胞缺血缺氧关系密切.缺血缺氧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幅度增大导致细胞内Na+浓度增高,进而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增高、细胞外谷氨酸浓度增高以及细胞兴奋性改变,终导致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甚至死亡.目前认为,持续性钠电流增大是缺血缺氧时细胞损伤的一种早期基础性病理......
作者:江炜炜;柯开富 刊期: 2005- 10
-
腔隙性梗死与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纹状体内囊梗死和深部交界区梗死的鉴别
文章概述了腔隙性梗死的概念及其假说的争议;详细阐述了影像学上比较相似而易与腔隙性梗死混为一谈的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纹状体内囊梗死和深部交界区梗死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作者:曲红 刊期: 2005- 10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8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是导致斑块破裂进而引起卒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曹勇军;刘春风 刊期: 2005- 10
-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能检测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选择素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检测各种血小板功能标志物,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长春;张颖冬 刊期: 2005- 10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后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种族差异,白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较低,发生卒中的风险也较低;而亚洲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是卒中复发和血管事件相关性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治疗能起到较好的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
作者:丁宏岩;董强 刊期: 2005- 10
-
自发性脑出血的预后评价
自发性脑出血是致命的卒中类型之一,其病死率极高,且多数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尽管缺血性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脑出血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提出了一些脑出血后病死率和功能恢复的预后模型,其中包括神经功能状态、其他临床参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神经影像学发现等.然而,仍然缺乏一个简单、规范并且可推广的临床分级或早期判断预后的模型,从而造成了脑出血相关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和......
作者:濮月华;柴锡庆;赵性泉;王拥军 刊期: 2005- 10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物模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物模型是研究TIA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各种TI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作者:焦东亮;倪秀石 刊期: 2005- 10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细胞因子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目前,脑血管痉挛的确切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也缺乏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发生和发展的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SAH后脑脊液和血清某些细胞因子水平可能发生改变,细胞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脑血管痉挛有一定关联.因此,检测脑脊液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预测SAH的严重程度、转归和及早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励力;沈建康 刊期: 2005- 10
-
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时间窗
急性脑出血(ICH)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急性ICH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由于急性ICH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也就无法确定其治疗时间窗.重组因子Ⅶa(rFⅦa)治疗急性ICH的时间窗为4h.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在ICH发病后积极降低血压和颅内压的处理.针对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的治疗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有前途的治疗急性ICH的方法.......
作者:郭建文;兰万成;陈绍宏 刊期: 2005- 10
-
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青年卒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其病因和危险因素极为复杂.文章对该领域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董小瑾;刘青蕊;姜晔 刊期: 2005- 10
动态资讯
- 1 了解PRoFESS研究进行卒中二级预防
- 2 血清S100B可作为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长期转归和梗死体积的替代标志物
- 3 激素替代疗法可增加卒中的危险性
- 4 脑血流储备的临床意义和测定方法
- 5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性皮质下小梗死与动脉主干病变的相关性: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 6 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基因多态性
- 7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与脑保护
- 8 右侧颈内动脉先天缺如: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9 卒中后疲劳:新出现的证据与管理方法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发布的科学声明
- 10 40 Hz听性稳态反应在脑干卒中患者中的近期预后价值
- 11 灯盏乙素与芍药苷联用通过激活 sonic hedgehog 通路保护永久性脑缺血大鼠
- 12 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13 非语言性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的验证
- 14 超早期卒中溶栓治疗前CT定量评分预测临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15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短时血压变异性与近期转归的相关性
- 16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时微栓子清除率减弱与脑血管症状
- 17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与保守治疗的比较
- 18 轻度认知障碍与 Alzheimer病的病变和脑梗死有关
- 19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稳定性的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 2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用药过量与体质量估计不准确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