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及治疗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较少见疾病.近年来,国外对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但仍缺乏大宗病例报道.临床表现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缺血.磁共振成像常见征象为动脉壁内血肿、双腔和内膜瓣.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尚处于起始阶段,疗效评估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书国伟;李善泉 刊期: 2002- 01
-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诸多方面.......
作者:方琪;许丽珍;包仕尧 刊期: 2002- 01
-
凝血酶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
凝血酶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蛋白酶.近年的研究发现,高浓度凝血酶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引起细胞死亡,尤其是在自发性脑出血中,凝血酶具有神经毒性介质作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凝血酶的毒性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几种凝血酶抑制剂,旨在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张琳;姜亚军;何家声 刊期: 2002- 01
-
偏头痛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随着对家族偏瘫型偏头痛患者神经元钙通道突变的发现,世界范围内对更常见的普通型偏头痛的遗传连锁和相关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偏头痛与发作性共济失调,癫癎等其他神经科疾病以及与神经元钙通道、线粒体DNA、5一羟色胺受体和转运子、多巴胺受体的突变,以及促血栓形成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但除家族偏瘫型偏头痛外,对偏头痛中的其他遗传相关因素的研究还无确切定论.......
作者:康静琼;阮旭中 刊期: 2002- 01
-
睡眠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腑血管病患者可发生睡眠结构紊乱、交感神经活动活跃、快速眼动睡眠减少或消失、睡眠昼夜节律消失,合并或加重睡眠呼吸紊乱的现象明显增多.从而使睡眠也成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文章阐述了睡眠中出现的独特的睡眠结构改变、自主神经活动、血压变化和睡眠呼吸紊乱与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王英鹏;李柱一 刊期: 2002- 01
-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因学研究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因学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血管闭塞性疾病和栓塞是常见的血管因素,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或近端椎动脉.脂肪透明变性是引起脑干腔隙性梗死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分离能引起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成为动脉-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
作者:冯宏业;梁玉宏;陶唯宜 刊期: 2002- 01
-
脑缺血后白质保护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脑缺血后白质损伤十分常见,并已引起人们广泛重视.脑缺血后的白质保护是当前神经药理发展的方向之一,并由此提出了脑缺血后全脑保护的概念.脑白质缺血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和组织学定量评价方法现已建立,其缺血易损的机制将逐步阐明,相关的药物保护措施将会补充或替代当前脑缺血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长胜;霍正禄;杨瑞和 刊期: 2002- 01
-
线粒体通透性转变与缺血性脑损伤
脑缺血触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中起关键作用.脯缺血触发的多种损伤通路后汇聚到一起,通过一个共同的分子事件--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引起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文章就线粒体通透性转变的特征和结构基础,其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和潜在的研究价值作了综述.......
作者:王新高;孙圣刚;童萼塘 刊期: 2002- 01
-
外伤性脑梗死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一种类型.动脉壁损伤、高凝状态和脑低灌注等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外伤后剧烈头痛或脑循环功能紊乱时,应及时行CT、MRI、MRA或DSA检查,及早确诊.抗凝或手术治疗能预防梗死,减少致残和死亡.文章介绍了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
作者:张爱娟;张振兴 刊期: 2002- 01
-
脑缺血中细胞凋亡的多元调节及其保护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神经元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介绍了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神经元生存环境变化和凋亡基因的调控等因素对脑缺血细胞凋亡过程的调节,表明可选择合适的神经保护剂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黄艳军;晋光荣 刊期: 2002- 01
动态资讯
- 1 心动周期间血压变异性对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 2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3 儿童卒中有多种原因
- 4 血脂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的相关性
- 5 ALOX5AP与卒中
- 6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7 灯盏花素对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8 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的影响
- 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
- 10 rtPA动脉内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1 脑缺血与Ca2+
- 12 安非他明促进卒中后的恢复
- 13 内质网应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
- 14 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CT血管造影研究
- 15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及主要形成机制
- 16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第7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 17 卒中的早期康复
- 18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卒中
- 19 英国公布首部儿童卒中指南
- 20 ALOX5AP和PDE4D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