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第12期文章
  • 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尿酸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有直接关系.然而,对于这种关联的意义还存在争议.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发生卒中和卒中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个别研究则提示高尿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尽管高尿酸血症在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尚未确定,但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干预措施值得考虑.文章主要对近的临床试验资料和有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陈立杰;李和永 刊期: 2006- 12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研究已成为神经病学的热点.文章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出发,对神经肽Y、一氧化氮、内皮素-1、胆红素氧化产物、Rho激酶、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等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涂汉明;杨友松 刊期: 2006- 12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3H疗法

    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现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3H疗法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痉挛的首选措施,但仍存在较多争议.近年来关于3H疗法的研究很多,文章对其实施方法、液体选择和预防性应用等问题做了综述.......

    作者:杨鹏飞;陈高 刊期: 2006- 12

  • Na+/K+-ATP酶ATP1A2基因突变与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神经疾病.病因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hemiplegicmigraine,FHM)中Na+/K+ATP酶α2亚基ATP1A2基因突变的发现,是偏头痛遗传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已鉴定出25种ATP1A2基因突变,且绝大部分为错义突变,这些突变或者引起Na+/K+-ATP酶α2亚基单个等位基因的功能丧失,或者引起钠钾......

    作者:张现伟;何玉琴;吴宣富 刊期: 2006- 12

  • 水通道蛋白4与蛋白激酶C在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中的作用

    水通道蛋白4(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水调节和运输的重要结构基础,参与脑脊液重吸收、渗透压调节、脑水肿形成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蛋白激酶C(PKC)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各种蛋白质底物上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后AQP4与PKC的表达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文章就AQP4与PKC的分布、功能、功能调节及其在缺血再灌注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新亚;储照虎 刊期: 2006- 12

  • 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新型支架的开发、术前评价和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的积累使得这一技术的操作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支持.文章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作者:朱文斌;李敬伟;徐运 刊期: 2006- 12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措施较为有限,在生物治疗研究领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有潜力的种子细胞.综合临床前研究方法学的进展,文章主要对BMSC的细胞类型、细胞移植的时间窗、细胞移植途径、移植细胞后体内追踪技术以及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新进展做了综述.......

    作者:魏俊吉;王任直 刊期: 2006- 12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CVS的发生率约为30%~60%,一般于SAH后3~4d开始出现症状,第2周达高峰,需3周左右恢复.早期评价病情和预测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和恰当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文章对SAH后CVS的危险因素做了综述.......

    作者:黄佳;吴裕臣 刊期: 2006- 12

  • 皮质扩散抑制与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皮质扩散抑制(CSD)可能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就CSD与偏头痛神经生物学机制关第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基因突变以及CSD在偏头痛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预防性治疗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宋小燕;赵永波 刊期: 2006- 12

  • 偏头痛与卒中的相关性

    多项研究表明,偏头痛,特别是有先兆型偏头痛与卒中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两者相关的潜在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偏头痛可能是卒中的病因和(或)危险因素,卒中也可引起偏头痛的发生,亦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

    作者:黄磊;乔向阳;董强 刊期: 20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