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1年第6期文章
  • 发热对急性卒中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

    发热可以使脑缺血梗死体积增大,其可能机制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血脑屏障的变化、缺血性去极化、脑代谢及第二信使作用方式的改变和细胞骨架的降解.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发热可增大脑梗死体积,增加病人的死亡率,还可使病人预后变差.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病人的预后.......

    作者:成钢卫;李运刚;李清美 刊期: 2001- 06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卒中后痴呆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高,卒中后认知障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动物实验也发现,脑内存在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且脑内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Ⅳ系统可能在动物的空间定位、记忆保持等方面起作用.......

    作者:李强;王景周 刊期: 2001- 06

  • 抗血小板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试验现状

    抗血小板药是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就阿司匹林、潘生丁、噻氯吡啶、氯吡格雷与膜蛋白Ⅱb/Ⅲa抑制剂在脑血管病中抗血小板作用的临床试验现状作了介绍.......

    作者:胡友军;刘燕 刊期: 2001- 06

  • 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众说纷纭,文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重点阐述了与之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微循环以及某些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良文;吴承远;朱树干 刊期: 2001- 06

  • 缺氧诱导因子1与脑缺血

    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1产生并处于缺氧应答的关键环节,通过作用于靶基因的缺氧反应元件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将成为脑血管病基因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李永生;丁素菊 刊期: 2001- 06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与脑缺血

    在脑缺血过程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显著增加,对脑缺血既有保护作用又有加重损害的作用.在NO形成过程中由于一氧化氮合酶(NOS)不同,因而不同NOS抑制剂对脑缺血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与NOS抑制剂的类型、给药的剂量和时间以及脑缺血模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倪永兵;肖继皋 刊期: 2001- 06

  • 补片成形术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补片成形术对CE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日益引起血管外科医生的重视.大多数相关研究基本肯定了其积极意义.补片成形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而且可促进再狭窄的退化,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相关的并发症,手术指征、补片选材等亦会影响疗效.......

    作者:韩伟;叶建荣 刊期: 2001- 06

  • β2整合素与脑缺血再灌注

    β2整合素是重要的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之一.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其表达明显上调.它介导白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参与炎症细胞因子对组织的损伤与破坏.其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但临床疗效欠佳.......

    作者:张守字;张立娟;李明欣 刊期: 2001- 06

  • 颅内囊性动脉瘤的发病率、自然史和破裂的危险因素

    在普通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3%.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3;多发性动脉瘤至少占20%.对动脉瘤自然病程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50%以上的动脉瘤在患者死亡时尚未发生过破裂;未破裂动脉瘤每年破裂出血的危险性为1.9%.动脉瘤的大小是影响破裂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动脉瘤的直径发展到10mm时为发生破裂出血的临界大小;高血压对动脉瘤破裂危险的影响不明确;其他因素,如动脉瘤的部位、形......

    作者:张东;赵继宗 刊期: 2001- 06

  •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研究现状

    斑块的比较组织学研究证明,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是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纤维帽变薄以及纤维帽被大量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体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能破坏纤维帽胶原并使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促使斑块破裂.因此,颈动脉斑块表面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促使斑块破裂的关键因素,进而发生栓塞或颈动脉闭塞.进一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募集行为,有利于发现不稳定斑块并找到使斑块稳定的治......

    作者:徐永革;周定标 刊期: 200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