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
脑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却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较高.CVT的危险因素很多,临床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联合MR血管造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早期确诊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预后.肝素抗凝治疗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抗凝治疗无效者,可行局部溶栓、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
作者:赵兵;杨华;刘健;程吉勇 刊期: 2005- 07
-
脑梗死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
尸检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脑梗死远隔区的继发性损害.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临床研究一直滞后.近年来,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作者:梁志坚;曾进胜 刊期: 2005- 07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水弥散成像技术,它通过脑水分子的弥散性定量反映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文章简要介绍了DTI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脑梗死、多发性硬化、癫癎、Alzheimer病和颅内肿瘤等多种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徐铭玮;汪建文;罗本燕 刊期: 2005- 07
-
红细胞生成素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分泌的内源性细胞因子,近来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并在脑缺血中起保护作用.本文对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产生、结构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平蕾;耿德勤;沈霞 刊期: 2005- 07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尤其是MMP-2和MMP-9,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它们不但能够降解微血管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参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和急慢性神经变性疾病;而且在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促进神经元分化和凋亡以及在rtPA溶栓治疗后的出血性并发症中都发挥重要作用.MMP抑制剂的应用已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刘晓梅;何志义 刊期: 2005- 07
-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
巨大脑动静脉畸形(AVM)指大直径>6cm、具有高流量特征的一类特殊脑动静脉畸形(AVM).大多数巨大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为Ⅳ~Ⅴ级.巨大AVM是一类较为少见的AVM,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对巨大AVM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面临的一个挑战.文章对巨大AVM的自然史、血流动力学特征和治疗做了综述.......
作者:张晖;胡国汉 刊期: 2005- 07
-
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更多地获得并理解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学信息,尤其是在卒中早期能准确检出缺血和梗死组织.由于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更有可能从治疗中获益,因此识别这些患者至关重要.文章对缺血性卒中的不同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超声及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概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同作用.......
作者:高宗恩;包仕尧 刊期: 2005- 07
-
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关联
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2种痴呆类型,两者的病理学存在显著关联.Alzheimer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是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与其相关的血管病理学表现还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微血管病变、脑白质损害、微梗死、腔隙性梗死和脑出血;相对而言,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变化具有不均一性,既包括传统的多发性脑梗死、微血管损害和缺血后脑病,也存在神经变性性病理学改变.......
作者:闫福岭;管学能;洪震 刊期: 2005- 07
-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相蛋白,是机体潜在炎症的征兆,在机体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与缺血性卒中有关.文章就CRP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做了综述.......
作者:汪春娟;姜亚平 刊期: 2005- 07
-
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可发生继发性损伤.近的研究表明,血肿周围区出血后神经细胞的死亡,其中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渗出、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凝血酶的释放.对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进行研究,有望找到新的脑出血治疗的切入点.......
作者:皇甫赟;吴成翰 刊期: 2005- 07
动态资讯
- 1 体外反搏术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 2 自体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转归
- 3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机制
- 4 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各年龄组的 DWI-ASPECTS 阈值应有所不同
- 5 脂氧素A4通过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和核因子-κB保护脑缺血再灌注糖尿病大鼠
- 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预防卒中患者的肺炎
- 7 骨髓间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8 急性卒中后脑水肿
- 9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 10 抗磷脂抗体可预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卒中风险
- 11 红细胞生成素对卒中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 12 多发性急性卒中综合征
- 13 脑缺血后的神经发生与凋亡
- 14 双侧椎动脉明显不对称与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关系
- 15 卒中后癫(癎)
- 16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进展
- 17 艾司西酞普兰通过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减轻大鼠卒中后抑郁
- 18 FⅤ Leiden突变与缺血性卒中
- 19 绞股蓝皂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 20 高龄老年人卒中一级预防中的血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