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第5期文章
  • 凝血酶和铁离子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神经科急症.研究表明,凝血酶形成、红细胞溶解和铁离子均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凝血酶和铁离子在脑出血介导的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黄毅;陈云;唐荣华;唐洲平 刊期: 2010- 05

  • 细胞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其形成和破裂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细胞因子是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病理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文章着重阐述了细胞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凌峻;李美华 刊期: 2010- 05

  • 神经调节蛋白-1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作用

    神经调节蛋白-1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迁移、髓鞘形成、突触可塑性以及功能均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概述神经调节蛋白-l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脑缺血过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抑制早期炎症反应和凋亡,调节神经营养因子表达.......

    作者:张丽丽;杜宇征;郭治波;褚芹 刊期: 2010- 05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神经保护机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s,HDAC)催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去乙酰化,对染色质重构和基因转录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转录异常与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临床前研究提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deacetylagesinhibitor,HDACI)作用于缺血性卒中的多个病理生理学过程,不仅可减轻神经元损伤,缩小脑梗死体积,而且还能促进缺血后神经元......

    作者:韩丽娟;徐运 刊期: 2010- 05

  • Na+,K+-ATP酶与脑缺血

    Na+,K+-ATP酶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真核细胞膜内外Na+-K+电化学梯度平衡,后者为维持细胞渗透压、调节细胞体积和维持可兴奋细胞膜静息电位所必需.Na+,K+-ATP酶活性的维持在神经元神经递质的摄取和Ca2+外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Na+,K+-ATP酶活性降低及功能异常参与缺血性脑损伤过程.缺血预处理通过维持缺血后Na+,K+-ATP酶活性而诱导缺血耐受.强心甾类固醇和胞二磷胆碱可通过......

    作者:彭文宏;徐恩 刊期: 2010- 05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现状

    我国每年新发卒中200多万例,其中绝大部分由脑血管狭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能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病率.然而,目前有关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并不规范,文章就近年来有关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许长敏;高利;罗玉敏 刊期: 2010- 05

  • 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再通治疗

    动脉再通治疗可快速恢复血流并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新的血管再通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文章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毅;滕皋军 刊期: 2010- 05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心脏异常

    约50%~70%的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会继发心脏异常,而心脏异常又会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还会促进迟发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很多研究人员借助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清心肌酶检测来观察这种变化的临床特征、持续时间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文章就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心脏异常的原因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吕琳;李月春 刊期: 2010- 05

  • 远隔缺血后适应

    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ischemicpostconditioning,RIP)是指重要器官长时程致死性缺血损伤后,对非生命重要器官进行的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适应.相对于远隔缺血预适应,RIP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然而,RIP尚处于研究认识阶段.文章对各个系统的RIP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营;吉训明;罗玉敏 刊期: 2010- 05

  • 脑缺血后处理及其神经保护机制

    脑缺血后处理(ischemicpostconditioning,IPO)是指在脑缺血后再灌注早期的一系列快速的间断性血流中断.IPO通过激活蛋白激酶、阻断凋亡通路、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等缩小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元脱失.IPO可在脑缺血后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就IPO及其神经保护机制做了综述.......

    作者:拜承萍;詹丽璇;徐恩 刊期: 201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