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出版部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6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41/R

邮发代号: 28-21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379.00

杂志荣誉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4165
  • 国内刊号:11-5541/R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 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本刊栏目设置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医学简讯、临床研究、综述、病例报道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卫生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投稿须知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社征稿要求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 文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做到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综述、论著一般不超过6 000字(含图表和参考文献),继续医学教育、会议动态、学术争鸣、病例报道等一般不超过4 000字,医学简讯不超过1 000字。

  1.2 本刊不接收纸质来稿,稿件请经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处理系统(http://www.cma.org.cn/ywzx/index.html)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http://www.medline.org.cn/)投送,注册为作者后选择目标期刊,阅读本稿约,下载并填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寄至编辑部。来稿需经作者单位主管学术机构审核,并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投稿时必须注明该文稿是否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邮寄地址:211135 南京市江宁区9号信箱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Email:foreignmed@vip.163.com。

  1.3 作者对来稿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负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如有特殊情况,请向编辑部说明)。

  1.4 本刊实行基于同行审稿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在投稿时作者须告知与该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即:是否有经济利益或其他关系造成的利益冲突)。审稿过程中保护作者稿件的私密权。对不拟刊用的稿件将告知退稿意见,对稿件处理有不同意见者,作者有权申请复议,并提出申诉的文字说明。

  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正在本刊审阅的稿件,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务必事先与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如发现一稿两用,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内拒绝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稿件。因毕业、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原单位的作者应及时与编辑部联系并告知新的联系方式。

  1.6编辑部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或国际首报文稿开辟“快速通道”。凡希望文稿进入“快速通道”的作者,请提供论文的创新性说明和查新报告,并支付“快速通道”审稿费200~400元。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刊出,如未能通过审查将按普通稿件处理。

  1.7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刊登该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1.8 确认稿件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送当期杂志1册。

  2 撰稿要求

  2.1 题名:力求简明、醒目,反映文稿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2.2 作者署名:作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作者署名有争议或投稿后申请变更作者顺序者,需附全部作者签名的作者贡献说明。作者姓名写在题名下,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及通信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邮政编码、Email等注于题名页。集体署名的文稿须明确通信作者,通信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需注于论文题名页,协作组成员在文后、参考文献前一一列出。

  2.3 摘要:综述和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论著的摘要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综述的指示性摘要应简明、确切地陈述文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论著的中文摘要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可稍详细(中英文内容应基本对应)。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所有字母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

  2.4 关键词:根据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选用。综述和论著需标引3~8个关键词(中英文对应)。

  2.5 研究设计:须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实施方法。如调查设计须说明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实验设计须说明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说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随机方法和盲法、受试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主要转归指标和次要转归指标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等4个基本原则作简要说明,尤其应交代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6 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涉及总体参数,须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给出95%可信区间。对定量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

  2.7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应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原词。药物名称应使用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

  2.8 图表:每幅图、表单独成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题目。要合理安排表的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照片和图的清晰度和对比度较好。每幅图均应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

  2.9 计量单位:采用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无法转换为法定计量单位的,可按原文列出。

  2.10 数字: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11 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英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篇文章内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2.12 志谢:置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对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并应征得被致谢者本人同意。

  2.13 参考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为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论著的参考文献不作特别限制。所引用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以期刊为主,可适当引用书籍章节。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前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期刊引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影响因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发文量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总被引频次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往期文章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脉压对将来主要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韩国城南首尔国立大学盆唐医院神经科的Lee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测得的脉压能否作为将来主要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利用一个多中心前瞻性卒中注册数据库纳入在发病48h内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发病初3d内测量的血压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终点为由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组成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卒中复发.......

    作者:李宏建 刊期: 2018- 02

  • 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采用影像学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并精确评价狭窄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经颅多普勒、经颅彩色双功超声、血管内超声、血管内镜、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方面的优缺点、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选择理想的检查工具提供参考.......

    作者:逯英;刘之荣;赵钢 刊期: 2010- 05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压管理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卒中已成为中国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超过60%的患者血压增高.缺血性卒中早期血压增高常与功能转归不良独立相关,因此早期血压管理对于改善转归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卒中早期启动降压治疗的佳时机、理想血压水平和优化降压策略尚无统一认识.这些问题的阐明有待于缺血性卒中早期动脉血压水平与脑灌注关系的揭示,这将为卒中早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吴涛涛;何明利 刊期: 2016- 09

  •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稳定性的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寻找制作高稳定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和无创性评价模型效果的方法.方法采用6种不同直径的栓线制作大鼠MCAO模型并比较其成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以及梗死体积,在术后和再灌注24h进行模型评分以评价模型的效果.结果在使用直径为0.28mm和头端直径为0.32~0.34mm的栓线时,模型成功率较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较低......

    作者:郑建明;陈晓春;林敏;张静;林智颖 刊期: 2010- 02

  • 偏头痛

    1引言1.1背景虽然偏头痛是用于某些血管性头痛的专业术语,但大量证据提示,偏头痛主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的不同程度的血管性头痛、畏光、睡眠障碍和抑郁.......

    作者:Amelito Malapira;Jorge Mendizabal;王玉洁;付峻;蔺慕慧;张瑞君 刊期: 2004- 01

  • 重组活化因子Ⅶ治疗急性脑出血

    脑出血是难治疗的卒中类型,其病死率很高.在脑出血发病后3h内行CT扫描的患者中,有1/3存在与随后出血有关的血肿体积增大.Mayer等进行了一项试验以确定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能否减少脑出血后的血肿增大.......

    作者:李宏建 刊期: 2005- 03

  • 卒中患者计算和数字加工能力的自然恢复:1年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计算和数字加工能力的自然恢复状况.方法在卒中后3周内,对病情稳定的30例患者(脑梗死2l例,脑出血9例)进行计算和数字加工能力评价,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在卒中发病后3、6和12个月时采用EC301计算和数字加工成套测验(汉语修订版)评价患者计算和数字加工能力.结果数数序列、数字理解、数字转换、数字运算和数字常识等各项目组合以及总分均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显著性增高(P均<0.001......

    作者:尹义臣;张素平;邓婉青;王幕真 刊期: 2013- 07

  • 自发性脑出血的预后评价

    自发性脑出血是致命的卒中类型之一,其病死率极高,且多数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尽管缺血性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脑出血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提出了一些脑出血后病死率和功能恢复的预后模型,其中包括神经功能状态、其他临床参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神经影像学发现等.然而,仍然缺乏一个简单、规范并且可推广的临床分级或早期判断预后的模型,从而造成了脑出血相关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和......

    作者:濮月华;柴锡庆;赵性泉;王拥军 刊期: 2005- 10

  • 如何延长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

    溶栓治疗目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3h内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药物.不过,由于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很短,只有极少数患者能在发病3h内到达医院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因此,如何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并从中获益,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对近年来有关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武晓宁;闵连秋;罗玉敏 刊期: 2012- 05

  • 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TP)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3例发病<5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平扫后,再行CTP,24h后复查CT.结果33例患者基线CT平扫均未见异常.CTP显示15例正常,18例异常.CTP正常者病灶侧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cerebralbloo......

    作者:胡春梅;郭思思;王锋;朱瑾;周叶;张素雅;李提猛;崔利;王磊君;郭宝聪 刊期: 2010- 05